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项目简介
一、实施背景
为积极遏制风沙侵害,有效改善我国生态环境,1978年,党中央决定在东北、西北、华北地区启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工程规划期限为73年,分八期工程完成建设任务。新疆作为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点省(区)之一,与全国同步开展工程建设。
二、建设内容
三北防护林体系一期、二期、三期、四期工程建设内容以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为主,五期工程从2016年开始增加了退化防护林修复内容。
三、建设情况
1978-1985年实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第一期工程,重点布局在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库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54个县市,工程建设区面积占全疆总面积的76%。国家安排建设资金1765万元,规划8年完成人工造林180万亩,实际完成造林63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70万亩,封山(沙)育林366万亩。全疆森林覆盖率由1.03%提高到1.15%。
1986-1995年实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第二期工程,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新增30个县。除沙漠外,还将戈壁、荒漠区绿洲列入工程建设范围。国家安排建设资金4709万元,规划10年人工造林327.3万亩,实际完成造林1623.0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678.05万亩,封山(沙)育林945万亩。全疆森林覆盖率由1.15%提高到1.68%。
1996-2000年实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第三期工程,在二期工程的基础上新增3个县市,至此全疆87个县市全部被列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中。国家安排建设资金7318万元,规划5年造林1103.04万亩,实际完成造林1166.73万亩。全疆森林覆盖率由1.68%提高到1.92%。
2001-2010年实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第四期工程,国家安排建设资金131873万元,规划10年造林封育2160万亩,实际完成造林2233.5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41.56万亩、封育80.75万亩、飞播造林10.45万亩,超额完成73.56万亩。全疆森林覆盖率由1.92%提高到4.02%。
2011-2020年开始实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第五期工程,工程建设范围覆盖全疆所有县(市)。国家安排建设资金358500万元,规划10年造林2850万亩,实际完成造林1637.4万亩,其中:人工造林838.4万亩、封育707.6万亩、飞播造林1.6万亩、退化林修复89.8万亩,全疆森林覆盖率由4.02%提高到4.87%。
四、取得成效
经过“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43年的建设,“三北”防护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7296.74万亩,工程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有力抑制了土地荒漠化发展趋势,积极保障了农业生产安全。根据新疆气象部门监测数据显示,新疆2019年的年均降水量与1978年相比增加33.66毫米,大风日数减少12天,沙尘天气日数减少31天,霜冻灾害日数减少9天,新疆生态环境得到明显好转。
(一)农田林网化水平持续提高,绿洲生态防护体系不断完善。经过43年的建设,全疆农田防护林建设面积近500万亩,初步建成了以农田防护林、大型防风固沙基干林带和天然荒漠林为主体,多林种、多带式、乔灌草、网片带相结合的绿洲综合防护林体系,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绿洲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二)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43年来,新疆依托三北工程有效增加了林草植被盖度,实现了有效防风固沙、抑制土地荒漠化沙化的发展。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1.03%提高到目前的4.87%。据全区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显示,新疆荒漠化土地总面积107.06万平方公里,与2004年相比,减少1011.74平方公里。
(三)绿色惠民,助力脱贫。新疆依托三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加快特色林果产业发展。全疆林果种植面积已达1856万亩(不含兵团,下同),基本形成了环塔里木盆地和吐哈盆地、伊犁河谷、天山北坡“一区三带”林果优势区。南疆林果主产区农牧民林果收入占人均收入近30%,若羌、温宿等主产县高达50%以上,林果业已经成为南疆覆盖范围最广、惠及人口最多、发展潜力最大的脱贫产业。
(四)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新疆平原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通过采取“封、飞、造、改”相结合的办法,正在逐步得到修复,野生动植物的种群和数量稳中有升,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促进了生态系统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