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施背景
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是“一带一路”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许多国家共同面临的生态难题,近十年来,西北地区以植树造林为主的治沙模式管护难度不断加大,巩固治沙成果进入“僵持期”,保护的沙尘源区和沙尘暴的移动路径上不具备治理条件的沙化土地成为改善沙区生态环境的关键手段。由于当地降雨量很小,植被破坏容易恢复艰难,国内外经验表明,实施封禁保护后,沙区植被在若干年内能够自然恢复,即使是没有植被覆盖的沙地,表面也会形成一种保护性“结皮”,将沙尘盖住,从而显著减少沙尘源区或路径区的起沙和起尘量,减轻沙尘暴的频次和强度。2013年国家启动实施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试点,2015年制定了《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管理办法》,先后在内蒙古、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7个省(自治区)开展了试点建设,在适宜自然恢复的地方充分借助大自然的力量,自然恢复林草植被。
二、建设内容
封禁保护是防沙治沙的一项重要措施,一种自然修复手段。主要是对于暂不具备治理条件及因保护生态的需要不宜开发利用的连片沙化土地,通过划定封禁保护区、加强封禁设施建设等措施实行封禁保护,遏制沙化扩展,自然恢复荒漠生态系统。实施内容主要为封禁设施建设、管护队伍建设、固沙压沙等生态修复与治理、成效监测、宣传教育等。
三、建设情况
新疆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工程自2013年底开始实施,截至目前累计设立封禁保护区43个,实施项目80个,投入资金6.504亿元,涉及36个工程县,通过建设警示标牌、围栏,实施工程固沙等生态修复与治理,开展管护和宣传教育,保护和修复重点区域沙化土地面积809万亩,沙区植被覆盖率有所提高,风蚀率明显减少。
四、取得成效
沙化土地封禁对改善沙尘源区和沙尘暴的移动路径区生态发挥了及其重要作用。新疆封禁保护区主要布局在绿洲与荒漠过渡带上和沙区重要交通干线两侧,从实地考察和已有资料对照可以看出实施封禁保护的区域及其周边风蚀量和起沙量明显降低,尤其是建了沙障的区域,地表起沙量明显减少,部分沙丘表面形成了结皮,减缓了沙丘的移动,封禁保护区附近公路上积沙量明显减少,如若羌国道218段,路面原先每年要多次清理积沙,工程实施后基本不用清理或只清理1次。北疆的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内植被恢复明显,尤其是草方格沙障内,原来的沙丘表面新长出了大量灌草,如吉木乃县沿沙障形成了一条较为明显植被带。通过封禁工程的建设,鄯善县等结合沙漠旅游、生态文明教育等载体,建成了集生态保护和生态景观为一体生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