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轮驱动稳 脱贫奔小康
——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依麻木镇托万克麦盖提村调研报告
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依麻木镇托万克麦盖提村位于镇政府西北18公里处,距乌什县城13 公里,全村共6个村民小组。近年来,该村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坚持“产业+就业”双轮驱动,扶贫与乡村振兴同步推进,将一个落后的贫困村发展成为阿克苏地区“产业+就业”脱贫的示范村、小康村。乌什县发扬“深入唯实”的寻乌调查精神,组织开展了系列调查活动,形成调查报告。
一、主要做法
依麻木镇托万克麦盖提村2017年整村退出贫困村序列,2018年底贫困户全部脱贫,2019年贫困户人均收入11898元。“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先后在全国信访矛盾化解攻坚现场推进会上交流发言,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案例等多项荣誉、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
(一)打造“孵化园”,壮大特色产业促脱贫。驻村工作队通过深入调研,综合分析自然禀赋、资源优势,坚持因地制宜,确定“融合农、工、旅三大产业,发展食用菌三方经济”的思路,瞄准“天南木耳第一村”的发展定位,建设精准扶贫产业孵化园(黑木耳生产繁育中心),实行菌种研发、菌棒生产、种植管理、技术培训、收购销售全产业链经营,打造集产、学、研于一体的食用菌综合平台。引进龙头企业盛世华典公司,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村民全链参与、全程受益。实行工厂化生产。建成菌棒厂,充分利用7村林果业资源优势,就地取材、变废为宝,以废弃果木、树枝为原料,生产出托万克麦盖提村特有的优质菌棒。引进日产2万菌棒的自动化生产线,建设3000㎡标准化养菌室,年产菌棒200万棒。采用国内最先进的液体育种技术,精细化拌料、制棒、灭菌、接种,为种植户提供统一培育好的菌棒。目前,菌棒厂、孵化园已吸纳50名村民就业,其中贫困户21人,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推行标准化种植。建设10座现代化智能温室大棚、44座传统温室大棚、505座木耳拱棚,打造标准化示范基地,实现全季节生产。制定木耳种植技术规范标准,成立技术服务队,全程指导种植户做好喷水、覆膜、除草、采收、晾晒等日常管护。充分发挥孵化园人才基地作用,常年开展种植技术培训。目前,食用菌产业孵化园已辐射带动全镇10个村600余户村民种植黑木耳120万棒,年产木耳70吨,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推进品牌化销售。注册“7村黑木耳”品牌,获批地理标识和有机认证,成为新疆首个有机木耳品牌。依托“电商+实体”,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拓宽销售网络。加强品牌推介,参展中国-亚欧博览会,产品畅销疆内外,赢得良好口碑。积极推广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市场潜力大的食用菌新品种,适度扩大灵芝、香菇、柳树菇、雪莲菇等特色菌类种植规模,形成完整产品链。食用菌产业已发展为7村迈向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阿克苏地区决定以“7村黑木耳”为品牌、以托万克麦盖提村食用菌产业孵化园为龙头,正在全力发展全地区的食用菌产业。
(二)打造“生态园”,做活乡村旅游促脱贫。驻村工作队因势利导,依托林下经济产业,横向拓展产业功能,抢抓乌什县入围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机遇,在推动食用菌产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上下功夫,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为群众增收搭建平台、创造条件。精心规划建设。深入挖掘托万克麦盖提村丰富的林业资源,建设“托万克麦盖提村生态园”。坚持生态理念,邀请旅游专家实地考察、精心设计,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将园内7座闲置民宅改造成精品民宿,“一屋一品”,各具神韵。建设房车营地、露营帐篷,配套充电桩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铺设2.6公里游园木栈道,引入景观水渠,修建瀑布、观景台、拱桥、水上石墩等景观设施。丰富旅游业态。大力发展以食用菌为核心的休闲农业,拓展田园观光、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健康养生等多种旅游业态,开发动物观赏、菌类采摘、民族美食、民俗演出、水上乐园等多个旅游项目,打造集文化普及、观光采摘、美食体验于一体的食用菌主题乐园。“7村生态园”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实现农业、加工业、旅游业三产融合,有效提升了生态园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游客体验。在生态园内,游客不仅可以近距离观摩各种食用菌的标准化生产流程,全面了解食用菌基本常识和栽培技术,还有黑木耳、香菇、袖珍菇、榆黄蘑、柳树菇等多种菌类可供采摘;在民俗风情街,可以尽情品尝新疆美食,品尝有机黑木耳的新鲜与美味;在文化大舞台,可以欣赏到民族歌舞演出,参加举办篝火晚会。2019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实现综合收入300余万元。聚焦旅游富民,坚持把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给村民,把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落到促进村民增收上来。目前,“7村生态园”已带动50余名村民从事菌类采摘区日常管理、地方美食及特产销售、民宿服务、动物饲养管理等工作,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托万克麦盖提村乡村旅游已发展为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新引擎,“吃旅游饭,走致富路”成为全体村民的共识。
(三)打造“民生园”,抓实稳岗就业促脱贫。驻村工作队坚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把稳岗就业作为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的重要手段,做到培训与实践相结合、村内就业与转移就业“两条腿”走路,千方百计解决村民就业问题。搭建就业创业平台。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规划建设团结新村中,建设托万克麦盖提村就业市场、便民巴扎,配套农资、餐饮、超市、五金、汽修等经营项目,既方便村民生产生活,又吸纳58名村民就近就地就业创业,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建成托万克麦盖提村农民培训学校,每年利用冬闲时节开展全封闭式新型职业农民专题培训,稳步推进“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依托培训机构,以企业、合作社等为实训基地,按照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的培育方向,开设汽车驾驶、大型工程机械操作、家电维修、面点制作等各类培训班,同时,依托就业市场经营店铺,开办缝纫、电焊、手工艺品制作等5个培训室,累计培训1000余人次,大大提升了劳动力就业技能。开发本地就业岗位。动员在村施工单位吸纳村民务工就业,120人到富民安居房、土地平整、污水处理厂、乡村旅游项目等建设工地打零工,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统筹幼儿园、小学、养老院等村级单位岗位资源,34名村民在村长期稳定就业。依托村集体雄厚的经济实力,开发生态护林员、护边员、护路员、广播电视维修队、自来水管道维修员等公益性岗位41个,开发黑木耳技术员、种植基地管理员、卫生清洁员等村级岗位15个,优先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对无业可扶的贫困人口兜底安置。加大转移就业力度。坚持长期性转移和季节性转移相结合,给能够走出去创收的村民找出路,引导有文化、有技能的村民到乌鲁木齐、阿克苏等地务工,全村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全部实现就业。
二、下一步努力方向
(一)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经济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要因地制宜抓好谋划和落实。大力发展以食用菌产业为核心的特色支柱产业,全力打造“天南木耳第一村”,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建议进一步加大对食用菌产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在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人才和资金扶持,进一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完善产业链、延伸价值链,增强适应市场、对接市场、开拓市场的能力。要将食用菌人才培养列入人才培养总体计划,一方面从内地食用菌产业发达地区或高校引进高端科技人才,从事菌种研发、品种选育、质量检测等工作,掌握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加大本地人才培育力度,既培养一批中高级科技人才,又培养一大批熟练掌握种植技术人员和生产管理、加工销售的专业人才,确保食用菌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引领村民致富的能力。
(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鼓励发展乡村农家乐,也要对乡村旅游作分析和预测,提前制定措施,确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托万克麦盖提村“全国生态文化村”资源优势,深入挖掘乡村旅游潜力,完善旅游市场,全力打造南疆休闲避暑胜地、新疆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引入一家资质深、实力强的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加强“7村生态园”的市场运作,规范景区经营,加强宣传推介,进一步提升知名度。充分挖掘旅游产业要素,突出“食用菌主题乐园”特色,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打造旅游精品,增强游客吸引力。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餐饮、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进一步提升旅游品质。大力开发旅游富民就业创业岗位,吸纳村民参与景区建设,最大限度让村民在发展旅游产业中增收致富。
(三)增强群众造血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注重激发内生动力。坚持智志双扶,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增强“主人翁”意识,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将新发展理念带入农村,武装贫困群众头脑,激发脱贫致富的信心和斗志。进一步加大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每年举办一轮新型职业农民专题培训班,让群众在家门口学习技术掌握技能,同时,多举办一些以岗定培或以产定培等“订单式”培训班,确保培训结业后有稳定的就业岗位。进一步加大稳岗就业力度,通过就近就地就业、兜底保障就业、劳动转移就业等多种方式,让群众实现稳定脱贫、持续增收,最大限度降低致贫返贫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