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简称克州)地处祖国最西端,位于帕米尔高原东部,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重点区域。为了摆脱贫困,克州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牧民群众实施定居兴牧和易地搬迁,通过发展产业、扩大就业、创业帮扶、社会保障等措施,使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共帮助28883户、11.55万牧民走出大山,实现了脱贫奔小康。
一、配套设施标准化,“搬得出”的基础进一步夯实。立足所有走出大山的牧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一体推进安置点水、电、路、气、网、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学校、幼儿园、卫生院(室)、便民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图书室等配套建设,实施村庄绿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工程,营造了设施完善、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居住环境,极大改善了群众居住生活条件。一是出行不再艰辛。牧民群众以前居住在深山里,大山成为出行难以逾越的鸿沟,有些年龄大的牧民群众一辈子也没下过山。搬迁定居后,柏油路、水泥路修到家门口,家家购买了摩托车、三轮车甚至小汽车,出行十分方便。二是生活不再漂泊。牧民群众全部住上了80平方米的安置房,里面水电气及电视、冰箱等家电一应俱全,步入了现代生活,不再逐水草而居,告别了帐篷、毡房和低矮潮湿的石头房,不用再喝涝坝水、烧牛粪取暖做饭,牧民群众幸福指数得到极大提升。村民木尔扎·朱马激动地说:“阿塔、阿帕(爸爸、妈妈)给不了的幸福生活,共产党给我们了。”三是疾病不再困扰。过去由于生活在高寒地区,环境恶劣,牧民群众常患有新血管病,因医疗条件差,往往得不到及时救治,小病靠拖、大病靠扛,平均寿命远低于平原地区。搬迁后,每个安置点都有卫生院(室),家家户户还有签约家庭医生,实现了“小病不出乡村、大病不出县”。四是上学不再奔波。退休老师玉素甫阿里·吾司艾买提回忆说:“以前学校少,大部分牧民家的孩子都没条件上学,家里条件好一点的,送孩子去学校也要骑马走好几里地。”现在每个安置点都建有幼儿园和小学,去乡镇、县城上初(高)中也十分方便,并且实行15年免费教育,有效解决了孩子上学难题,从根本上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
二、产业结构多元化,“稳得住”的路径进一步拓宽。立足安置点区位和贫困户自身条件,坚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确保家家有就业、户户能增收,实现了以产带迁、以产促迁、以产稳迁。一是设施农业转方式。利用安置点周边土地,建设现代化农业大棚,分配给有意愿的牧民群众种植,推动牧民群众由从事畜牧业向经营种植业转变。为解决缺技术问题,还建立种植示范户与牧民群众结对帮扶机制。阿克陶县昆仑佳苑社区居民玉素普·托合提掌握种植技术后,承包了阿克陶县现代农业管委会的8座大棚,一年有近15万元的收入。二是集中代牧调结构。综合考虑市场需求、草场生态、人力成本等因素,着力在“减小畜、增大畜、调结构”上下功夫,确立以“代牧”式为主的畜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劳动力转移和“代牧”式养殖的“双收益”。同时,探索企业化养殖,主打绿色、原生态标签,打造高寒牧区肉业品牌,初步形成了“代、育、销”一条龙机制。三是转移就业增动力。加大牧民群众技能培训,通过到种养殖小区、工矿企业、卫星工厂就业,以及到社区管理服务机构从事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帮助牧民群众转移就业,形成了“住在城镇、挣在企业”“住在社区、挣在园区”等多种就业模式,实现了有劳动力家庭每户至少有1人就业。四是多元发展促增收。因地制宜在安置点配套建设商铺,发展第三产业,通过开办小商店、小作坊、小饭店等及从事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制作等,实现灵活就业。乌恰县托云乡苏约克村村民叶山·阿西木,利用经营了一家小超市,每月有2500-3000元的收入,加上山上代牧的牲畜、各种政策性补助,一家4口人每年有近6万元的纯收入。
三、文明新风扑面来,“能致富”的动力进一步激发。搬入安置点后,随着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牧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也随之发生着变化,逐步向现代文明迈进。一是生活向健康时尚转变。牧民群众以前饮食上以牛羊肉为主,喝的是加盐的奶茶,基本不吃蔬菜水果,这种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许多群众患有高血脂、心脏病等疾病。定居下来后,受城镇现代生活的影响,牧民群众逐步认识到饮食需要营养均衡,开始有意识地多吃蔬菜水果,饮食习惯逐步健康起来。除了饮食之外,牧民群众的穿着也发生了变化,买时尚衣服的越来越多,逐步开始接受流行文化。二是环境向整洁优美转变。毡房和低矮潮湿的石头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整齐划一、干净漂亮的安居房。新建的昆仑佳苑、丝路佳苑社区、昆山新村等新式社区,成为帕米尔高原上一道道靓丽的风景,一批又一批走出大山的群众,搬进了幸福温馨的家。三是思想向现代文明转变。大力开展“倡导新思想新风尚新生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推广实施“十小文明工程”(小饭桌、小书桌、小台灯、小衣柜、小板床(炕)、小鞋柜、小澡堂、小厨房、小菜园、小果园),引导牧民群众养成睡觉有床、吃饭有桌的良好习惯,逐步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四是动力向自觉自发逐步转变。定居后,牧民群众得到了切切实实的实惠,深刻认识到好日子源于党的好政策,感恩意识、内生动力明显增强。阿克陶县克孜勒陶乡喀普喀村村民布赛丽麦·阿吉,“曾经有开饭馆的想法,但没有条件。现在党和政府让我们搬进这么好的小区,这在以前做梦都不敢想,我们自己也要鼓足干劲,努力加油干,用双手创造更幸福的生活。”
从游牧走向定居、从封闭走向现代,新时代的克州正焕发出新的活力、新的魅力。牧民走出大山,不仅仅是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更是思想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这条路是一个游牧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幸福之路,更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之路。